《山居秋暝》是一首寫山水的名詩,于詩情畫意中寄托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。這首詩由唐代詩人王維所作,很好地詮釋了王維“詩中有畫”的寫作特點。
作者:王維
隨意春芳歇,王孫自可留。
隨意春芳歇,王孫自可留:反用《楚辭·招隱士》“王孫兮歸來,山中兮不可以久留”句意。意謂任它春芳消歇,王孫也可以久留,因為秋色同樣迷人,使人留戀。
松林沐浴著皎潔的月光,清清的泉水從河床的石頭上流過。 洗衣服的婦女們歸來,竹林里笑語喧嘩,漁船順流而下攪動了一片片蓮葉。 春天的芬芳留不住就由它去吧,我自己卻要居住在這風光秀麗的山中。
詩的開頭兩句寫薄暮之景,山雨初霽,幽靜閑適,清新宜人。是詩人用大手筆勾畫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畫卷。其清新、寧靜,淡遠之境如在目前。一個“空”字,渲染出天高云淡,萬物空靈之美。“明月松間照,清泉石上流”是全詩精華所在,王維“詩中有畫”的特點在此發揮得淋漓盡致。“照”與“流”,一上一下,一靜一動,靜中有動,動中有靜,仿佛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脈搏在跳動。此時此刻詩人也仿佛覺得自己也被洗凈了一般,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,創造出如水月鏡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。此種禪意非隱居者莫屬。 下文“竹喧歸浣女,蓮動下漁舟”實際上說的是在這青松明月之下,在這翠竹青蓮之中,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、勤勞善良的人們。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,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,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。這兩句寫的很有技巧,而用筆不露痕跡,使人不覺其巧。詩人先寫"竹喧""蓮動",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,漁舟被蓮葉遮蔽,起初未見,等到聽到竹林喧聲,看到蓮葉紛披,才發現浣女、蓮舟。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,更富有詩意。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,而各有側重。頷聯側重寫物,以物芳而明志潔;頸聯側重寫人,以人和而望政通。同時,二者又互為補充,泉水、青松、翠竹、青蓮,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,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。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,而他在那貌似“空山”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,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:“隨意春芳歇,王孫自可留!”本來,《楚辭·招隱士》說:“王孫兮歸來,山中兮不可久留!”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,他覺得“山中”比“朝中”好,潔凈純樸,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,所以就決然歸隱了。 表面看來,這首詩只是用“賦”的方法模山范水,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,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。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,含蘊豐富,耐人尋味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