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737年,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奉命以監察御史身份前往涼州宣慰將士,在赴河西節度幕途中,王維寫下了這首《使至塞上》。這是一首紀行詩,記述了詩人在出使途中的所見所感。
作者:王維
單車:一輛車,車輛少,這里形容輕車簡從。 問邊:到邊塞去察看,指慰問守衛邊疆的官兵。 屬國:古代官名典屬國的簡稱,掌管少數民族事務。漢代稱負責外交事務的官員為典屬國,這里詩人用來指自己的身份。 居延:地名,漢代稱居延澤,唐代稱居延海,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。 征蓬:隨風飄飛的枯蓬,此處為詩人自喻。 歸雁:因季節是春天,雁北飛,故稱"歸雁入胡天",像一只大雁一樣飛入胡人的地區,也是詩人自喻。 胡天:胡人領地的上空。 大漠:大沙漠,此處大約是指涼州之北的沙漠。 煙:烽煙,報警時點的煙火。 長河:黃河。 蕭關:古關名,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。 候騎:負責偵察、通訊的騎兵。 都護:官名。唐朝在西北置安西、安北等六大都護府,每府派大都護一人,副都護二人,負責轄區一切事務。這里指河西節度使。 燕然:古山名,即今蒙古國杭愛山。這里代指前線。
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邊塞, 像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邊境。 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煙挺拔而起, 長長的黃河上西下的太陽圓圓的。 到了邊塞,只遇到留守部隊,原來守將們正在燕然前線。
這首詩的特點是:詩中敘事虛中有實,其妙處在善于用事,基本上是借漢喻唐。全詩綴聯漢人與匈奴對抗的各種典故,包括物名、官名、地名、人物、事件等。制造出一種寓于詩情畫意的境界,給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。 詩中寫景,則是實中帶虛,其妙處在于善用比興。。“征蓬”、“歸雁”,是塞上景物,但蓬草飛轉在秋天,鴻雁北歸在春天,二物實不可得兼。而詩人妙在實物虛寫,不受時空限制,意在融注他奉命出使飄泊在外的悲壯情懷。“大漠孤煙”,也是西北邊塞實景,但實中帶虛,景中寓事,詩人不僅以此闊大景象烘托悲壯的感情,更借以渲染戰爭的緊張氣氛,或一場戰爭剛剛結束。“長河落日”,也使人感受到戰爭結束的一種平靜氣氛(袁行霈主編《歷代名篇賞析集成》書中林東海析《使至塞上》)。 這首詩所以膾炙人口,主要在于“大漠孤煙直,長河落日圓”這一聯寫景藝術的絕妙。短短十個字,抓住了塞外最典型的特征,又精心錘煉出“直”、“圓”這兩個形容詞,從而通俗自然而又有力地勾畫出塞外風光的蒼莽、孤寂、奇麗、壯闊。“直”與“圓”這兩個字,正是看似不合事理而實妙、似俗而實巧的一對詩眼,猶如畫家的畫龍點睛,把這一聯乃至全詩都點活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