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江南逢李龜年》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晚年創作生涯中的絕唱,這首詩是杜甫所作的絕句中最有情韻、最富含蘊的一篇。全篇二十八字,包含著豐富的時代生活內容。
作者:杜甫
岐王: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, 名叫李范,以好學愛才著稱,雅善音律。 尋常:經常。 崔九:崔滌,在兄弟中排行第九,中書令崔湜的弟弟。玄宗時,曾任殿中監,出入禁中,得玄宗寵幸。崔姓,是當時一家大姓,以此表明李龜年原來受賞識。 江南:這里指今湖南省一帶。 落花時節:暮春,通常指陰歷三月。落花的寓意很多,人衰老飄零,社會的凋弊喪亂都在其中。 君:指李龜年。
在崔九堂前,也曾多次聽到你的演唱,欣賞到你的藝術。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時節, 沒有想到能在這時巧遇你這位老相識。
對于詩作的背景,后人一般這樣理解:杜甫初次遇見李龜年,是在“開口詠鳳凰”的少年時期,正值所謂“開元全盛日”。當時王公貴族普遍愛好文藝,杜甫因此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書監崔滌的延接,得以在他們的府邸欣賞李龜年的歌唱。在杜甫心目中,李龜年正是與鼎盛的開元時代、也與自己充滿浪漫情調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,緊緊聯系在一起的。幾十年之后,他們又在江南重逢。這時,遭受了八年動亂的唐王朝陷入重重矛盾之中;杜甫輾轉漂泊到潭州,晚境極為凄涼;李龜年也流落江南,這樣的相會,自然很容易觸發杜甫胸中本就郁積著的無限滄桑之感。 基于這樣的創作背景,這首詩感傷世態炎涼。頭兩句,詩人雖然是在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交往,流露的卻是對“開元全盛日”的深情懷念。自己和故人志得意滿的場景似乎隨口說出,但舊時經常雅集之處,無疑是鼎盛的開元時期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象征,它們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對過去的那個鼎盛時期美好的回憶。如今回想起來,這一切已經是不可企及的夢境了。 后兩句是唐詩中的名句,風景秀麗的江南,在承平時代,原是詩人們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。但如今詩人置身其中,所面對的竟是滿眼凋零的“落花時節”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藝人。“落花時節”表面看似即景書事,但琢磨起來卻像是別有寓托,寄興在有意無意之間。讀者會從這四個字聯想起世運的衰頹、社會的動亂和詩人的衰病漂泊,卻又絲毫不覺得詩人在刻意設喻。 落花流水的風光,點綴著兩位形容憔悴的老人,成了時代滄桑的一幅典型畫圖。它無情地證明過去的鼎盛時期一去不復返。四句詩,從岐王宅里、崔九堂前的“聞”歌,到落花江南的重“逢”,“聞”、“逢”之間,聯結著四十年的時代滄桑、人生巨變。盡管詩中沒有一筆正面涉及時世身世,但透過詩人的追憶感喟,讀者卻不難感受到安史之亂給唐代社會造成的浩劫,以及它給人們造成的巨大災難和心靈創傷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