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》是唐代“詩圣”杜甫的作品。這首詩作于公元763年春,當年正月,安史之亂結束。杜甫是一個愛國又飽受戰亂摧殘的詩人,當聽到戰爭結束的消息時驚喜欲狂,手舞足蹈,沖口唱出這首七言律詩。這首詩也因此被稱為杜甫“生平第一快詩”。
作者: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,
初聞涕淚滿衣裳。
漫卷詩書喜欲狂。
青春作伴好還鄉。 便下襄陽向洛陽。
官軍:指唐王朝的軍隊。 劍外:劍門關以外,這里指四川。當時杜甫流落在四川。也做劍南。 薊北:泛指唐代幽州、薊州一帶,今河北北部地區,是安史判軍的根據地。 涕:眼淚。 “卻看妻子愁何在”:這句應結合杜甫一家的經歷來理解。杜甫和他的妻子、孩子都是死里逃生吃夠了苦的,現在看見妻子和孩子都無恙,故有“愁何在”的快感。卻看:再看,還看。妻子:妻子和孩子。愁何在:哪還有一點的憂傷?愁已無影無蹤。 漫卷:胡亂地卷起。是說杜甫已經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裝準備回家鄉去了。 喜欲狂:高興得簡直要發狂,欣喜若狂。 白日:表現時光美好。 放歌:放聲高歌。 須:應當。 縱酒:開懷痛飲。 “青春作伴好還鄉”:春日還鄉,一路之上,柳暗花明,山清水秀,毫不寂寞,故曰青春作伴好還鄉。青春:指明麗的春天。作伴也作:與妻兒一同。這里的青春是人格化了的。 “即從巴峽穿巫峽,便下襄陽向洛陽”:寫還鄉所采取的路線。即,是即刻。峽險而狹,故曰穿,出峽水順而易,故曰下;由襄陽往洛陽,又要換陸路,故用向字。人還在梓州,心已飛向家園,想見杜甫那時的喜悅。巫峽:長江三峽之一,因穿過巫山得名。 便:就的意思。 襄陽:今屬湖北。 洛陽:今屬河南,古代城池。
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,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悅。“劍外忽傳收薊北”,起勢迅猛,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。“涕淚滿衣裳”則以形傳神,表現突然傳來的捷報在“初聞”的一剎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,這是喜極而悲、悲喜交集的真實表現。“薊北”已收,戰亂將息,乾坤瘡痍、黎民疾苦,都將得到療救,詩人顛沛流離、感時恨別的苦日子,總算熬過來了。因此,有了“卻看妻子愁何在”的欣慰,意思是,多年來籠罩全家的愁云總算煙消云散,一家人今后不用再過顛沛流離的生活了,也不用再為妻兒的安慰擔驚受怕了。回頭看過家人后,詩人立刻想起了接下來要做的事,就是馬上收拾東西回到家鄉去。所以,詩人再也無心伏案了,懷著欣喜若狂的心情,隨手卷起詩書,準備離開四川回家去。 詩的后四句是詩人對即將歸鄉的旅途的遐想。“白日放歌須縱酒,青春作伴好還鄉”一聯,就“喜欲狂”作進一步抒寫。“白日”,點出人已到了老年。老年人難得“放歌”,也不宜“縱酒”;如今既要“放歌”,還須“縱酒”,正是“喜欲狂”的具體表現。這句寫“狂”態,下句則寫“狂”想。“青春”指春季,春天已經來臨,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“作伴”,正好“還鄉”。詩人想到這里,自然就更加高興了。尾聯寫的是詩人關于路途的狂想,身在梓州,而彈指之間,心已回到故鄉。這一聯,包涵四個地名。“巴峽”與“巫峽”,“襄陽”與“洛陽”,既各自對偶(句內對),又前后對偶,形成工整的地名對;而用“即從”、“便下”綰合,兩句緊連,一氣貫注,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。四地距離很遠,但是在詩人的筆下卻像是眨眼就到一樣,正是這種緊湊的筆觸,使讀者感受到了詩人急切盼望回到故鄉的心情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