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作品簡介】 《西江月·夜行黃沙道中》是我國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。這首詞,上闋寫農村的夏夜,月白風清,送來陣陣稻花香味,處處蛙聲相應,一片豐年景象,它給夜行人帶來無限的喜悅。下闋寫天外疏星,山前飄雨,溪回路轉,茅店忽現。筆調靈活,輕快,構思渾樸、自然,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。這首詞的意思和賞析如下:
西江月·夜行黃沙道中 作者: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,清風半夜鳴蟬。 稻花香里說豐年,聽取蛙聲一片。 七八個星天外,兩三點雨山前。 舊時茅店社林邊,路轉溪橋忽見。
1.西江月:詞牌名。 2.夜行黃沙道中:題目。 3.黃沙:黃沙嶺,在江西上饒的西面。黃沙道:指的就是從該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黃沙嶺之間約20公里的鄉村道路,南宋時是一條直通上饒古城的比較繁華的官道,東到上饒,西通江西省鉛(音:yán)山縣。 4.“明月”句:蘇軾《次韻蔣穎叔》詩:“明月驚鵲未安枝。” 5.別枝驚鵲:驚動喜鵲飛離樹枝。 6.鳴蟬:蟬叫聲。 7.舊時:往日。 8.茅店:茅草蓋的鄉村客店 9.社林:土地廟附近的樹林。社,土地神廟。古時,村有社樹,為祀神處,故曰社林。 10.見:同“現”,顯現,出現。 11.忽見:忽現,指小店忽然出現。 12.豐年:豐收的年景年:年景。 13.取聽:聽到。 14.天外:天邊。 15.溪橋:小溪上的橋頭。有的版本“橋”字為“頭”,(中小學九年制義務教育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為“橋”,小學語文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為“橋”。中學語文義務教育魯教版六年級上冊為“頭”。)小學生唐詩宋詞中必背的。
明亮的月光驚起了正在棲息的鳥鵲.在清風吹拂的深夜,蟬兒叫個不停。稻花香里,一片蛙聲,好像是在訴說好年成。不一會兒,月亮被遮住了。只有遠方的天邊還有七八顆星星在閃爍,山前竟然落下幾點雨。行人則慌了:那土地廟樹叢旁邊過去明明有個茅店可以避雨,現在怎么不見了?他急忙從小橋過溪,拐了個彎,茅店就出現在他的眼前。
這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。閱讀這首詞,要注意時間和地點。時間是夏天的傍晚,地點是有山有水的農村田野。這首詞描寫的是人們熟悉的月、鳥、蟬、蛙、星、雨、店、橋,然而詩人卻把這形象巧妙的組織起來,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美。 上闕寫夏夜景物,通過明月、驚鵲、清風、鳴蟬、稻花、蛙聲等景物,組成一幅農村仲夏月夜圖,十分優美動人。讀這幾句我們會深深感到作者觀察是那么細致入微:月光其所以能驚動烏鵲,不僅因烏鵲對光線敏感,側面說明枝頭的明暗發生了變化,原先是暗的地方變得亮了起來,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動,靜中現動。而蟬的叫聲除受鵲驚的影響外,又是與清風徐來相關聯,輕風搖動了樹枝,使一直靜靜地爬在上面的蟬也受驚了,它拽著長聲飛到遠處去了(也可能沒有飛)。寧靜的夜晚,突然間驚鵲離枝飛啼,蟬兒應聲而鳴,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。可是作者似乎還不滿足,他又把另一個聲部引入這個二重唱,那是稻花香里的連成一片的蛙聲。以上鵲驚、蟬鳴、蛙聲,都是對聲響的描繪,是由人的聽覺感知的;稻花香則是嗅來的,是清風吹送到鼻孔的。這樣寫,完全符合夜間觀察事物的特點,盡管是朗月當空的仲夏夜,但還是聽覺、嗅覺更管用。這樣就讓讀者仿佛感受了四野朦朧的奇妙景象。清涼的南風送來了一陣陣的“稻花香”和一片熱鬧的蛙聲,像是在訴說豐收的年景一樣,作者把蛙擬人化了,寫蛙懂得“說豐年”,既生動地渲染了連蛙也為之歡唱的豐收年景,也映托出人逢豐年的喜悅。蘇軾《南國》詩寫道:“春疇雨過羅紈膩,夏隴風來餅餌香。”也是寫豐年的喜悅的,很有特色。相比之下,似乎這首《西江月》的表現手法更覺委婉、自然,因而給讀者的印象更加鮮明深刻。 下闋側重于夜行人感情的抒發。用天邊稀星和山前疏雨,預示夏夜陣雨將至的情景。南方每到夏天,常有所謂“過雨云”,并不需要整個天空布滿烏云,只要頭頂上有幾片云就可以下起雨來。“七八個星”和“兩三點雨”,構成了一種淡遠奇特的境界。但陣雨將臨,對行路人來說總有威脅,所以盡管只有“兩三點”,詩中人也會有焦急之感,從而加快腳步。詞面上沒有寫到“加快腳步”,這里我們依常情推測,但結尾兩句又告訴我們,這推測是正確的,“路轉溪橋”,那座舊時的茅店“忽現”眼前,使主人公變得坦然了。“忽見”二字很傳神,它把夜行人急尋不著而突然見到的驚喜神態全部表現出來了。下闋,作者沒有著意描繪行人的心理活動,是在寫景和敘事中暗示出來的,讓讀者品味出來的,這就是“含不盡之意,見于言外”。 這首詞,上闋寫農村的夏夜,月白風清,送來陣陣稻花香味,處處蛙聲相應,一片豐年景象,它給夜行人帶來無限的喜悅。下闋寫天外疏星,山前飄雨,溪回路轉,茅店忽現。筆調靈活,輕快,構思渾樸、自然,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。 |